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班专栏 / NEWS

环境学院2019级本科生、荣誉辅修学位课程学生赴百花山开展学术实践

发布时间:2020-11-03

1031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2019级本科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荣誉辅修学位课程学生、指导教师及研究生助教共49人赴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学术实践。环境学院副院长吴健带队,孟秀祥老师、昌敦虎老师、王晓霞老师、马奔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参加。此次活动得到了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支持与协助。

1031日上午,师生一行抵达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健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制度和注意事项,要求大家严守规定、认真学习,按照行前制定的研究计划开展调研,学有所思、行有所得。

深秋的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白桦树、松树、枫树随处可见。在孟秀祥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性调查进程。

调研实践团队来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展览中心,保护区管理站站长杜甫新通过沙盘模型,结合了自然保护区概况,讲解了自然保护区的分区及其科学内涵。

在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会议室,举行了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主题讲座,昌敦虎老师主持,保护区管理处科研监测科科长郑长燕主讲。

  郑长燕科长从自然保护区的历史、生态环境特征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为同学们接下来的科学调研提供了研究背景。

讲座结束后,吴健老师代表环境学院对保护区管理处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并赠送纪念礼品。

  中午,同学们分组就自然保护区保护措施、管理体制及社区经济影响三个主题分组与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和周边村民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面对面访谈,同学们在各自的研究主题下获得了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成就和存在问题的科学理解,为下一步形成研究方案打下了基础。

下午,同学们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野外教学实践,在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技术专家和学院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分组搭建鸟巢,并分析野生动物生境与地理信息之间的相关性。

在林地中,研究生助教与同学们一道设置生态监测样地,对乔木郁闭度、乔木胸径、乔木高度、灌木盖度、枯草盖度、植被类型、避风状况、到最近水源距离等生态指标进行测度,利用野外红外相机开展野生动物基础数据采集。

为保证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团队自9月起便投入前期准备工作,提前与保护区管理处联系入区教学活动审批,组织学生准备基础资料和编制研究计划。1028-29日,孟秀祥老师、马奔老师为同学们作行前培训,对研究计划作专业指导,并强调安全事项。

本次活动是2019级学生在大一阶段对环境问题形成认知的前提下,学习制定研究计划、为下一步自主制定研究方案并开展研究打下基础,是环境学院四年一贯制研究性教学实践体系的中间环节,也是将本科生学术研究与明德环境“经济学-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荣誉学位课程等创新性本科培养体系融合的一次教学改革探索。同学们在实践中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初步独立运用环境大类课程体系中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科学研究的尝试,切实体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增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自信。

文字:张泽阳 宋汉骋     

图片:陈爱卿 宋汉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