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 蓝虹: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17-12-07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党的十九大举世瞩目,催人奋进,特别是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令环境学科师生备受鼓舞。在学习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深感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与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革新,同时,十九大报告中的内容与环境学院的教师们多年来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多有契合。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明德环境”厚重人才培养计划的学员们近期采访了环境学院的老师们,邀请他们深入解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论述。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环境学院教师解读十九大系列专题。本期为蓝虹教授专题文章,为大家解读发展绿色金融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蓝虹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因此,“发展绿色金融”已经被写入中共十九大报告,成为实现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核心要点就是要改变工业文明只重视经济增长不顾生态环境资源耗竭的发展模式,要将生态环境资源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范畴中,这就要求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实现对生态环境资源的跨时期跨区域的资源配置功能,利用绿色金融的价格发现机制,将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始终是核心主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而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中国的传统耕作技术总是特别关注地力的保存,一部中国耕作技术史几乎就是一部土地保养史。中国为什么没有走西方大农场的经营道路,而费尽心思地致力于地力的保养和提高,就是基于我国人均生态环境资源量少的国情。

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工业文明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消费规模空前膨胀,既带来高度物质文明享受,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渐形成,作为发展中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压力使我们必须将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但是,单一的发展目标导致对生态环境保护关注不足,使中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极其严峻,对生态敏感地带的过度开发也使我国的生态安全面临危险。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思想,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往只顾发展而不顾及生态环保的思路,可以说是挽救了中华文明,并将中国经济纳入到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习主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与民族兴旺之间的紧密关联性,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都是起源于水量丰沛、森林茂密、生态环境很好的大河平原,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在历史时期也是森林茂盛河湖密布的生态兴旺之地,但是人为过度的开发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导致中国由黄河文化向长江文化的转移。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未来的必然发展方向

生态文明是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既强调经济发展,又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具体体现。

基于工业文明而建立的西方经济学,目前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治国理政的思想基础。但是,在西方经济学建立之时,经济规模还远远小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所以,它是以生态环境资源的绝对充裕作为基本假设,整个宏观经济理论都在鼓励过度消费,以过度消费来带动经济飞速增长。但是,这种过度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让地球无法承受。各种生态环境危机的呈现,气候异常、灾难频发、污染加剧甚至蔓延到南极和北极、濒危物种灭绝数量迅速上升、全球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沙漠化面积增加、严重缺水干旱区域扩大等,已经鲜明地显示,地球的生态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是有绝对稀缺阀值的。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霍斯特.克勒在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的发言中所指出的,预计到2030年,地球上将会有30%的水资源、40%的能源以及50%的食物被消耗掉;2050年,全世界人口将达到150亿。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地球的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本质就是要将生态环境的稀缺资源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主席指出:“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可见,习主席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仅是要将生态环境资源纳入经济增长、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纳入经济建设全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实现代际公平,为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留下生态环境资源的发展空间。

三、绿色金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手段

绿色金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手段。目前, 发展绿色金融已经被写入了中共十九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不但要将生态环境资源纳入经济增长,还要实现代际公平,这就需要构建绿色金融体制机制作为支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社会角度来看,金融的核心功能就是实现更高层次的资源优化配置。绿色金融通过将资源与环境纳入金融的资源配置范围,从而可以促进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主要体现在:第一,提供生态环境资源的跨期配置功能。金融通过期货期权等手段,为未来的资源定价,并将未来资源与现有的资源相衔接,从而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跨期配置功能。第二,提供生态环境资源的跨区域甚至全球配置。例如,非洲的热带雨林生态保护功能,可以通过转化为碳汇的方式在全球各大环境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全球生态环境资源的需求者都可以获得信息,从而解决生态环境资源需求与供给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全球化配置。第三,通过扩大对生态产品生产的投资,使潜在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转化为真实地市场需求者和供给者;另外,通过对生态产品供给者的投资,扩大了供给者的生产能力和规模,有利于促进供给者的技术创新,从而带来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更快的经济增长率。第四,降低跨期和跨区域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交易风险。因为跨期、跨区域甚至全球配置生态环境资源的交易,其信息不对称相对初级市场交易要高,所以不确定性更强,导致较高的交易风险。各种绿色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可以对冲风险、扩大和延伸生态产品的供给和需求链,使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时空跨度和区域跨度更大。

因为生态环境资源处于经济增长产业链的最顶端,所有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一切物质都依托于生态环境系统供给,当生态环境资源出现刚性稀缺时,经济增长各要素的有效组合和配置就必须以生态环境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作为考核的基准,以生态环境红线作为经济增长路径选择的最基本约束条件。金融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经济工具,其在发挥更高效、更高层资源配置功能时,必须以生态环境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为其考核的主要依据,以实现生态环境资源跨期跨代有效配置为其运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以这样的模式和内涵运作的金融系统,就是绿色金融,因此,绿色金融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有力手段和工具。

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金融是要通过支持实体经济才能展示其作用,而绿色金融就是通过支持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绿色产业,将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环保与经济被认为是互相矛盾的,要实现环保目标就要压缩经济目标,因此,人们会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是必然的过程,等经济发展了,环境就自然变好了。但是,作为后发的工业化国家,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已经与早期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化时情况很不相同。因为很多生态环境资源具有全球分布特征,在发达国家发展工业的早期,他们是以全球生态环境资源的储备来支撑其工业化发展所需的巨大生态环境资源消耗,在当时,因为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还不多,相对于那些早期工业化国家的生态环境资源消耗,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资源还是很充裕的。但是,随着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纷纷进入工业社会并飞速发展,大量的生态环境资源被严重消耗。当我们进入工业化道路时,世界各工业化领先大国已经纷纷感受到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1972年联合国环境署的成立,就说明了生态环境危机已经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全球面对的共同危机。现实的生态环境约束,让我们不得不调整经济发展路径,我们已经无法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这就是绿色发展路径,这就是习主席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和思想。

绿色发展必须以绿色产业为支撑。目前支撑绿色发展的各类绿色产业急需大量资金的支持,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牵头的国合会“绿色金融改革与绿色经济转型研究”课题组测算,到2020年,中国绿色金融的最低资金需求是12.2万亿元,最高资金需求为21.6万亿元。与绿色金融资金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绿色金融资金供给上的匮乏,当前的绿色金融供给体系还远远不能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在绿色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问题就是如何构建有效的绿色金融体制机制,以支撑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金融包括绿色金融政策和绿色金融技术,绿色金融技术的关键就是如何将青山绿水通过金融的价格发现机制进行定价,最后将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而这种转化,是需要通过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撑来实现的,所以,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本质就是要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蓝 虹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工民主党北京市人资环专委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分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