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 蓝虹:绿色金融需求缺口近万亿 建议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发布时间:2018-04-25


蓝虹,畲族,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绿色金融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绿色金融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分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学会理事、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金融行动机构高级学术顾问、世界银行绿色金融专家、亚洲开发银行绿色金融专家。


中国财富网讯(安震)“中国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合计超过2500亿元,新增绿色信贷余额仅为0.94万亿元,但根据测算,2017年我国绿色金融新增资金需求为2.186万亿资金需求依然非常大。”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在接受中国财富网专访时表示。


  蓝虹指出,绿色金融的发展要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同时各类金融机构应逐步完善风险管控手段,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共同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我们等不到市场经济成熟再去发展绿色金融了


  “发展绿色金融迫在眉睫,我们等不到市场经济成熟再去发展绿色金融了。”蓝虹首先谈到了发展绿色金融的急迫性。


  蓝虹解释说,我们发展绿色金融的条件和路径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是不同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是在市场经济成熟后,市场自发地,自下而上地发展绿色金融,政府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发展的作用。


  蓝虹表示,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时间长,产生的污染物在全球蔓延,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环境容量、环境空间大大缩小。从人口、资源角度看,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人均水平比欧美发达国家少得多,我们等不到市场经济完全成熟,再去发展绿色金融。国际上与我们情况类似的还有印度、巴西等等,不过中国率先进行了发展绿色金融的探索,通过七部委的强力推进,自上而下的发展绿色金融,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


  中国财富网注意到,2016年是我国的绿色金融元年,绿色发展顶层设计确立,绿色金融体系初步形成。2017年绿色金融政策主要围绕落实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展开。环境信息披露、环境压力测试等绿色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绿色证券、绿色保险、地方绿色金融等领域都取得了进展。


  绿色产业是婴儿 绿色金融是保姆


  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18年1月1日,该《方案》已在全国试行,《方案》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


  蓝虹表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在我国已经比较严重,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高污染、高能耗的旧产业结构造成的。近年来环保监管机构强力推行严格执法、环保监督。《方案》试行后,污染企业要承担巨额赔偿,如果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会大幅增加企业成本,使得污染企业在市场中竞争能力下降。污染企业被打压下去,同时绿色金融扶持绿色产业,这样有利于我国完成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金融对绿色产业起到了保护和培育的作用。绿色产业在起步阶段不具备与传统污染企业直接竞争的能力,如果绿色金融不能很好的扶持绿色产业,环保执法打压污染企业,绿色产业又没有成长起来,一定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蓝虹说,另一方面,如果绿色金融努力扶持新兴绿色产业,绿色产业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绿色转型。所以说,绿色产业是婴儿,绿色金融是保姆


  国际上也有此类先例,欧洲在上世纪90年代实行了严格的碳税和总量控制,石化能源企业成本上升,对石化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发展绿色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帮助新能源企业涉及产业链,降低成本,扩大规模。这些新能源低碳企业规模扩大后,成为欧洲经济新的增长点。


  绿色金融是情怀更是蓝海


  我国目前已基本具备了绿色金融的制度基础,当制度逐渐完善,绿色金融技术的作用就非常重要。蓝虹表示,从供给端来看,金融机构需要设计新的模式,尤其在金融产品、融资方式、信用评估等方面进行创新。


  传统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在项目融资时考量项目抵押、担保、财务报表提供信用背书,而这些条件新兴的绿色产业往往不能具备,造成绿色产业融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蓝虹表示,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世界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已有一些先例,通过考察绿色项目未来的收益作为评估标准给绿色项目融资。


  蓝虹介绍说,绿色项目与传统项目相比,具有优势。所有的绿色项目都有一定的公共物品属性,其受众群体很大,而且有天然垄断的特性,比如污水处理厂。不过,这类项目也有竞争,主要体现在运营能力,每年政府都会对污水处理能力进行考核,一旦不达标,政府可以更换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方。


  蓝虹告诉中国财富网,绿色项目与传统项目相比最大的风险在起点。不过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介入项目运营的资金管理中,这又与传统的信贷特点不同。绿色项目对应的项目融资账户必须开在贷款银行,这样的情况下,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很清晰,银行可以清楚的了解项目的赢利点、风险点。同时由于绿色项目的垄断特征,金融机构也能获得更高的收益。所以,虽说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是情怀,而且是蓝海。


  从需求端来看,蓝虹介绍说,2017年我国发行绿色债券2500亿元,但经核算资金需求总量2.186万亿元,资金缺口依然很大。


  据了解,中国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合计2512.14亿元。根据CBI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发行绿色债券1202亿美元。中国发行绿色债券占全球绿色债券总规模的32.16%


  同时,很多绿色项目没有合理的设计、包装,不能与绿色资金匹配。外部性内部化,也就是公益性项目如何获得资金收益也是一个问题。


  蓝虹表示,这方面一些地方已经有了科学探索的经验,例如天津中新生态城。原先这里是臭水沟、盐碱地,属于政府闲置资产。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先对土地和水域污染进行治理,之后开展生态城建设,按照标准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项目建成后通过运营获得利润和回报。


  蓝虹呼吁,尽快建立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绿色项目通过合理的设计,收益不低,主要问题是风险。而银行对新产业不了解,原有的风险管控手段可能并不完全适用,新的风控体系建立完善之前,单一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比较高,所以就需要风险分担机制。比如风险分担基金或保险。通过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为金融机构投资绿色项目保驾护航,从吸引更多资金进入绿色金融领域,缓解资金供给不足的现状。



  蓝虹指出,绿色金融的发展要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同时各类金融机构应逐步完善风险管控手段,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共同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我们等不到市场经济成熟再去发展绿色金融了


  “发展绿色金融迫在眉睫,我们等不到市场经济成熟再去发展绿色金融了。”蓝虹首先谈到了发展绿色金融的急迫性。


  蓝虹解释说,我们发展绿色金融的条件和路径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是不同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是在市场经济成熟后,市场自发地,自下而上地发展绿色金融,政府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发展的作用。


  蓝虹表示,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时间长,产生的污染物在全球蔓延,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环境容量、环境空间大大缩小。从人口、资源角度看,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人均水平比欧美发达国家少得多,我们等不到市场经济完全成熟,再去发展绿色金融。国际上与我们情况类似的还有印度、巴西等等,不过中国率先进行了发展绿色金融的探索,通过七部委的强力推进,自上而下的发展绿色金融,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


  中国财富网注意到,2016年是我国的绿色金融元年,绿色发展顶层设计确立,绿色金融体系初步形成。2017年绿色金融政策主要围绕落实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展开。环境信息披露、环境压力测试等绿色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绿色证券、绿色保险、地方绿色金融等领域都取得了进展。


  绿色产业是婴儿 绿色金融是保姆


  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18年1月1日,该《方案》已在全国试行,《方案》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


  蓝虹表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在我国已经比较严重,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高污染、高能耗的旧产业结构造成的。近年来环保监管机构强力推行严格执法、环保监督。《方案》试行后,污染企业要承担巨额赔偿,如果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会大幅增加企业成本,使得污染企业在市场中竞争能力下降。污染企业被打压下去,同时绿色金融扶持绿色产业,这样有利于我国完成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金融对绿色产业起到了保护和培育的作用。绿色产业在起步阶段不具备与传统污染企业直接竞争的能力,如果绿色金融不能很好的扶持绿色产业,环保执法打压污染企业,绿色产业又没有成长起来,一定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蓝虹说,另一方面,如果绿色金融努力扶持新兴绿色产业,绿色产业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绿色转型。所以说,绿色产业是婴儿,绿色金融是保姆


  国际上也有此类先例,欧洲在上世纪90年代实行了严格的碳税和总量控制,石化能源企业成本上升,对石化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发展绿色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帮助新能源企业涉及产业链,降低成本,扩大规模。这些新能源低碳企业规模扩大后,成为欧洲经济新的增长点。


  绿色金融是情怀更是蓝海


  我国目前已基本具备了绿色金融的制度基础,当制度逐渐完善,绿色金融技术的作用就非常重要。蓝虹表示,从供给端来看,金融机构需要设计新的模式,尤其在金融产品、融资方式、信用评估等方面进行创新。


  传统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在项目融资时考量项目抵押、担保、财务报表提供信用背书,而这些条件新兴的绿色产业往往不能具备,造成绿色产业融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蓝虹表示,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世界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已有一些先例,通过考察绿色项目未来的收益作为评估标准给绿色项目融资。


  蓝虹介绍说,绿色项目与传统项目相比,具有优势。所有的绿色项目都有一定的公共物品属性,其受众群体很大,而且有天然垄断的特性,比如污水处理厂。不过,这类项目也有竞争,主要体现在运营能力,每年政府都会对污水处理能力进行考核,一旦不达标,政府可以更换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方。


  蓝虹告诉中国财富网,绿色项目与传统项目相比最大的风险在起点。不过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介入项目运营的资金管理中,这又与传统的信贷特点不同。绿色项目对应的项目融资账户必须开在贷款银行,这样的情况下,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很清晰,银行可以清楚的了解项目的赢利点、风险点。同时由于绿色项目的垄断特征,金融机构也能获得更高的收益。所以,虽说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是情怀,而且是蓝海。


  从需求端来看,蓝虹介绍说,2017年我国发行绿色债券2500亿元,但经核算资金需求总量2.186万亿元,资金缺口依然很大。


  据了解,中国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合计2512.14亿元。根据CBI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发行绿色债券1202亿美元。中国发行绿色债券占全球绿色债券总规模的32.16%


  同时,很多绿色项目没有合理的设计、包装,不能与绿色资金匹配。外部性内部化,也就是公益性项目如何获得资金收益也是一个问题。


  蓝虹表示,这方面一些地方已经有了科学探索的经验,例如天津中新生态城。原先这里是臭水沟、盐碱地,属于政府闲置资产。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先对土地和水域污染进行治理,之后开展生态城建设,按照标准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项目建成后通过运营获得利润和回报。


  蓝虹呼吁,尽快建立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绿色项目通过合理的设计,收益不低,主要问题是风险。而银行对新产业不了解,原有的风险管控手段可能并不完全适用,新的风控体系建立完善之前,单一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比较高,所以就需要风险分担机制。比如风险分担基金或保险。通过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为金融机构投资绿色项目保驾护航,从吸引更多资金进入绿色金融领域,缓解资金供给不足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