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环境学院2021级新生研讨课教学班赴北京绿色交易所参观学习

发布时间:2021-10-22

20211020日,环境学院2021级新生研讨课教学班20名同学在授课教师王克副教授的带领下前往北京市西城区北京绿色交易所参观学习。

图片1.png 

1  师生参观绿色交易所大厅

同学们首先参观了北京绿色交易所的交易大厅,对北京市碳市场的历史行情和北京市碳排放权公开交易行情以及北京碳市场成交数据进行了简要了解。绿色交易所王宇飞主任为同学们做了专题讲座,介绍了北京绿色交易所的业务概况,包括股权结构、功能资质、使命愿景以及现有的各项业务。

图片2.png 

2  同学们了解绿色交易所基本情况

 

图片3.png 

3  王宇飞主任进行主题讲座

随后,由绿色交易所碳交易中心业务主管单离凝经理向同学们介绍了北京碳市场的发展与实践。单经理介绍了碳排放权的交易原理,演示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运转的基本流程,并重点讲解了北京碳市场的交易主体、交易场所时间品种、交易形式涨跌幅与持仓量制度以及成交方式。

图片4.png 

4  单经理进行主题讲座

讲座之后,同学们针对讲座内容积极提问,王主任和单经理进行了解答,并由王克老师总结了本次活动。本次实地参观活动得到了北京绿色交易所的大力支持,圆满实现了课程目标,同学们对碳市场交易的情况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同学们更全面的认识所学学科,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学习目标与方向,达到了新生研讨课的目标。

图片5.png 

5  王克老师总结本次活动


针对本次参观活动,同学们产生了如下感想:

郑国华

什么是碳市场?环境交易是怎么运作的?排放二氧化碳也要收费?20号下午,在王克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一同参观了北京环境交易所,这些飘在我心头的疑惑也都统统解开了。北京环境交易所的王主任以及他的同事为我们一行人耐心细致地讲解了交易所的历史,规模,运作模式,以及在双碳目标下的新定位,并且详细解答了我们提出的诸多问题。也许不久的将来,碳交易市场将会成为解决诸多环境问题的有力手段。

 

宁婧赜

之前的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经济发展转型的逐步推进,让我们能更清晰、更真切的体会到绿色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与现实必要性。而这次的北京绿色交易所之行,从理论延伸到实践,从课本研展至生活,体会到在对绿色发展的现实要求下将碳排放市场化以激励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前沿实践,围绕绿色发展开展各项业务,推动低碳发展,助力国际环境合作市场化。以尽可能低的环境交易成本和治理成本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资源利用最优化,更坚定了我们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底气与决心 ,看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潜力与光明前景。

 

杨尚霖:碳普惠——全民减排的助推剂

顾名思义,“普”即“普遍,全面”,“惠”即“受惠,有益”,“普惠”,也就是要普及,要让更多的人获得好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提法?我们知道,碳排放是全球性的,减排不会因为少数人的、短期的减排努力,就会立竿见影。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许多人会因为自己前期的减排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反馈,开始怀疑,半途而废,使减排行动虎头蛇尾,潦草收场。就像参观时那位主任提到的“蚂蚁森林”的例子,碳普惠机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破局思路:通过激励,使得每一个参与的个体都能感觉到“我在做”、“我的付出有意义”,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奖励,使减排行为成为“有源之水”。

总而言之,在目前“碳配额”只能施用于部分企业的情况下,“碳普惠”政策是一种有益且可行的补充。尽管目前,“碳普惠”只是作为一种试点工作,但我相信,其一定会在未来大放异彩。

 

曹馨元

昨天我们一同前往北京环境交易所学习,从刚进门就映入眼帘的大块屏幕,以及上面不断滚动的交易额以及中碳指数体系,我刚开始虽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曲折摆动的折线图中看出碳交易市场的运营还多有研究之处。之后,通过两位专业人员的讲解,不仅解决了我的一些疑问,也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该公司的运营机制和作用,初步体会到了当今中国的排放现状和相应举措。从环境交易业务到绿色公共服务,再到绿色金融服务,最后到低碳发展服务,我更全面的了解了相关各领域情况,坚定了我希望促成“绿色+”事业发展的决心。

 

单文彦

这次参观调研给予了我们一个关于绿色金融及碳交易市场运行的整体印象,经理的详细讲解也让我们从现实运营的角度重新理解上课时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比如碳排放指标的定价规则、发放指标的标准、如何动员公众参与低碳生活等。这些鲜活的真实操作案例是课堂理论之外不可多得的宝贵学习资源,我们也由此感受到市场机制结合绿色环保实践能带来多大的发展驱动力。此外,我们也从碳交易行业的蓬勃发展中窥探到了环境经济学+科学融合的无限可能,这极大地激励我们勇敢探索环境领域的创新潜力,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世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范驭

周三我们参观了北京绿交所,详细了解了碳排放权交易,我的感受足以用两字以蔽之——完善。首先,流程完整。从确定排放边界到预估排放量,再到安排限额和交易所买卖碳排放限额,碳交易形成了一条龙服务。其次,市场与政府相结合,从政府限额到科学分配再到市场化交易,既有政府的科学调控(上下浮动不超过20%、价格区间20-150元等等),又有市场化的激励,将两只“手”完美结合。最后,碳交易细节完善。我们询问的每一个细节问题都得到了完美解答,比如供电方与用电方所共同因同一部分的电力所排放的碳应该如何划分(供电方根据生产资料计算,用电方根据所用电量乘某个系数)。整个碳交易系统的细节完整程度也因此可见一斑。有如此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我们有底气相信,美丽中国的目标定能实现!

 

官中循

来到环交所的第一刻,我便被大屏幕上简明清晰的数据吸引。我第一反应是看到了股市,经过介绍,我才明白碳交易市场更接近于拍卖市场的“价高者得”,用经济学原理促进碳减排,控制碳排放,使我对课上所讲的供求定理与价格限制有了实际化的认识。

令我意外的是,环交所的历史能溯源至2008年,而碳交易的议题近日才被人们关注。这让我意识到,国家对气候环境变化有着长远的认识与考虑,并先一步设立机构,从宏观上调控环境的“市场”。

 

凌莉

一进办公区域便被中心的一块大屏幕吸引,上面有着折线图、数据与表格,俨然像电视里的证券交易所。细细看时发现,这些是北京碳市场成交数据、历史行情等等。环境交易所在气候挑战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积极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从市场层面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讲解的知识虽很专业、有些难以吸收,但我加深了对发电用电的碳权分配等碳交易细节的了解,感受到了交易所“为环境权益定价,为低碳发展赋能”的重大意义。

 

王晓牧

走进绿色交易所的这一个下午,让我看到了久闻大名的“碳交易”的真实样貌。给碳排放定价,将碳交易市场化,既是当前减排任务形势下的新颖尝试与碰撞,更是为环保工作赋能的重要一步。

人们在碳市场上“买卖”碳排放配额,本质仍然是利用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重要作用,用“利益杠杆”撬动了企业的减排进程。我们在绿色交易所了解到,每天在碳市场上成交的交易额数目庞大;除了碳配额交易外,绿色交易所也发展了其他业务,如企业环境管理人员培训、与其他企业联合开发环保项目……

绿色交易所的工作人员们,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环保工作者。他们没有真正走入污染地区,而是通过处理一组组数据为环境保护贡献着一份份独特的力量。

希望能够早日看到全国范围甚至全球范围的碳交易市场出现,祝愿世界环保减排事业继续蒸蒸日上。

 

王吉诺

碳排放要如何被交易?碳市场在当今是如何有序运行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和新生研讨课的同学们一起走进北京环境交易所,期待一窥“环境交易”的奥秘。

一进门,首先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就是中央的一方大屏,上面闪动着近期的碳配额交易情况。不同的定价、交易类型和交易时段意味着什么?交易所在今天碳市场中所充当的角色又是什么?问题总是亦步亦趋,接踵而至。

用一个词概括:我觉得这是一次“问题之旅”。我们的问题源自好奇,而有的问题被讲解,有的问题被追问,有的问题即使是一线工作者也感到难以回答...而问题的纷至沓来,就是一次次思考的结果。因为思考过,所以觉得收获满满!

 

王璐莹

作为新生研讨课的一次课外活动,我们参观了北京环境交易所,对目前北京碳市场和碳交易运行状况进行了解和探讨。环交所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基本业务、全国碳交易市场试点情况以及碳交易流程,并认真解答了我们的问题。

从这次活动中,我对“碳市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认识到不仅是工业,服务业、企事业单位在节能减排方面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

 

王雨菁

在北京绿色交易所的参观中,我加深了对碳权交易的了解,进一步思考了碳权交易的许多细节,比如发电与用电的碳权分配,碳价格的市场定价与政府监管。感受到碳交易对节能减排的贡献,以及当前“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必要性。同时,我也注意到当前碳交易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建立、参与交易的主要是重点排放单位、对碳排放关注工业领域、当前碳交易对其他交易几乎没有影响。可见未来碳市场以及用能权市场有广阔蓝海,对未来整体市场或许会有极大影响。

 

吴钰璇

当环境资源进入市场,当碳排放等污染权成为商品,规则制定如何做到公平合理?计划运行如何做到高效有力?整体机制究竟如何运行?北京环境交易所的参观学习解答了我的这些问题。在通过纵向和横向两种角度的对比分析决定分配量后,再通过惩罚措施来督促其不超标排放甚至减排。从严谨的机构制度中可以看出,国家政府对环境资源保护战略的进一步落实,环境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也在科学推进。

 

叶珺婕

“为环境权益定价,为低碳发展赋能。”这句话反映出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不断增大的大背景下北京绿色交易所的发展宗旨。如何进行碳交易?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量?怎么核算碳价?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我们都在实地参观之后有了确切答案。置身其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北京乃至中国为实现NDC目标所做出的各项努力,“3060”的目标不再只是一个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的数字。这次参观不但让我了解到绿色交易所的运行方式、国家政策落地如何实行,而且更加明晰了我的在校“所学”在现实中“致用”的过程,确实不虚此行。

 

王思睿:  

在北京环保交易所调研的全程中,让我感想最深的是工作人员的博学。

在活动的最后,我们向现场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各色各样的问题,从关于碳排放对电力产业的影响传导问题,到为什么要选择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市场机制和调控机制之争,还有国内碳市场和市级碳市场的制度建设等等,两位老师都可以娓娓道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跟我们解释清楚。

这也恰是当代青年应该拥有的“钻研精神”和“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并且始终在该领域上不断钻研,足有所获。

 

李哲雯

感想的话可能主要还是一些问题吧。起初我觉得碳交易市场中碳的交易,部分类似于增值税。因为假设一个目标清单内的公司是一个火力发电公司,并且采用煤炭发电;同时有一家碳排放相对较少的企事业单位,比如说中国人民大学,并假设中国人民大学的供电全部来自这一家火力发电公司。现在继续假设这两家排放的碳都超标。根据碳交易的一些基本准则,对于碳的收费是基于每个碳排放者排放的CO2。那么根据以上两个条件(即假设现状和基本准则这两大条),火力发电公司发电所产生的碳是恒定的,那么这个系统最终排出的碳,应等于电网中隐含碳含量与人大生活排碳相加之和。那根据用电量来决定人大间接碳排放量的做法,是否真的公正呢?它是否对同一碳排放重复计算了呢?它的价格决定合理吗?又是根据什么样的模型计算出每千瓦时所要缴纳的碳费呢?同时,一般来说,生产排碳与生活排碳相比较,无疑前者排放大的多。那么由于上述二者碳排放都超标,碳的市场话又是否对那些倾向于生活排碳的企事业单位不公平呢?或者说,碳配额的决定又是否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公正呢?更远的,从全球气候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乃至个人都会排放碳,那么在未来,碳税是否会比碳市场更加普及化?以碳税为主,碳市场为辅还是这二者的颠倒会成为未来气候变暖情况下的主流呢?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就是一些浏览完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