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国式现代化与美丽中国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11-29

2022年11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美丽中国建设”研讨会以在线直播的方式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朱信凯教授出席会议并代表学校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贺克斌教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钱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分别在主论坛发表主旨报告。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唐杰主持主论坛。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国际组织的12位知名专家学者在两个平行分论坛作学术报告。环境学院全体师生和国内生态环境专业行业领域人员3万余人次在线观看了主论坛和两个平行分论坛的会议直播。

朱信凯副校长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我们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自2001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创新性复合人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这一时代命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政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高见,凝聚共识、加强合作,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阐释和实践研究,深入挖掘并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创新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尹伟伦院士发表题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保护与治理战略思考”的主旨报告。尹伟伦院士指出,美丽中国作为当前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不仅体现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尹伟伦院士结合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我国生态治理战略转变的路径和理念,指出了我国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等战略目标的方向。最后,以“全国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例,尹伟伦院士分析了九大生态工程区建设的科学问题和保护措施,探讨了生态工程区环境治理战略的发展思路。

贺克斌院士发表题为“中国实现碳中和与清洁空气的协同路径”的主旨报告。贺克斌院士指出“双碳”目标的提出在新时代、新形势之下具有多层战略意义。结合翔实的数据分析,贺克斌院士总结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大气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成效,指出碳中和目标与空气质量目标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温室气体排放削减和大气污染治理措施间存在协同效益。贺克斌院士强调,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除了要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更要积极发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一总抓手的作用。

钱勇主任发表题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主旨报告。钱勇主任在报告中强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着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而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时代背景下,应当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的重大部署,书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高世楫研究员发表题为“加快绿色创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思考——如何释放创新活动”的主旨报告。高世楫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创新的本质是用新知识创造更多财富,而绿色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他认为,在新时代我国具备加快绿色创新建设美丽中国的条件,并从政策、市场、管理、人才等多方面提出了我国加速推进绿色创新的思考及建议。

庞军教授发表题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主旨报告。在梳理“双碳”目标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分析我国迈向“双碳”目标的现实挑战基础上,庞军教授指出我国应当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之间的关系,推动地区均衡发展,强化省际间碳减排协作,发挥碳交易、碳税、CCER交易以及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等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促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平行分论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克副教授主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系系主任王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洪臣教授、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柴麒敏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蓝虹教授、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及战略规划主任傅莎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李岩教授分别作学术报告,围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王灿教授发表题为“碳中和进展评估现状与需求”的学术报告。王灿教授从全球碳中和进展、全球碳中和评估需求和评估工作进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尽管碳中和转型已成为全球趋势,但现有行动无法支撑巴黎协定下2℃/1.5℃目标的实现,能否促进政策与行动的落实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需要通过追踪国家级政策与行动,从政策、技术、资金和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厘清当前全球“碳中和”行动的进展,识别未来行动差距。

王洪臣教授发表题为“污水处理行业降碳技术路径——《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评价技术规范》解读”的学术报告。王洪臣教授深入分析了污水处理行业的碳排放状况和降碳技术路径,指出可以通过减少厌氧过程、提高脱氮效率、节能降耗和加强碳排放核算、评价和奖惩等措施实现污水处理行业的碳减排。

柴麒敏主任发表题为“再论‘双碳’:新共识、新实践与新挑战”的学术报告。柴麒敏主任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下气候变化具有紧迫性,热点问题接踵而至,并提出了平衡经济增长和碳减排的思考,指出了我国产业面临的技术竞争挑战和发展机遇。

蓝虹教授发表题为“绿色金融赋能双碳目标的实现”的学术报告。蓝虹教授以绿色技术增量成本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为例,系统论述了绿色金融聚焦于双碳目标的现实意义,指出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动向,并分析了绿色金融对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作用。

傅莎博士发表题为“双碳转型下的产业发展和公正转型”的学术报告。傅莎博士从中国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点这一观点出发,阐释了中国旧增长模式和“双碳”目标下新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关联性,提出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所面临的贸易壁垒挑战和新增长机遇。

李岩教授发表题为“双碳背景下企业减排的责任与市场激励机制”的学术报告。李岩教授详细梳理了“十一五”以来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分析了企业在不同维度的碳减排责任,提出了企业在低碳导向的宏观政策要求下加速转型的具体建议。

“两山理论与绿色发展”平行分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石磊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竺效教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首席科学家葛察忠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曾贤刚教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许文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孟秀祥教授分别作学术报告,围绕“两山理论与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张世秋教授发表题为“善治环境、促进绿色发展”的学术报告。张世秋教授指出善治环境除体现多方参与、法治完善、决策和管理透明等要义之外,还需要着重强调通过制度变革,推动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实现长期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统一和民众整体福利改进。

竺效教授发表题为“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法治保障”的学术报告。竺效教授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法律表达、立法框架、执法践行、司法保障以及新时期绿色发展对法治的新要求五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指出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葛察忠研究员发表题为“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促进生态产品供给”的学术报告。葛察忠研究员梳理了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进展与问题,提出了生态补偿制度的改革思路、基本原则和改革框架,指出我国应建立健全生态空间保护的补偿机制,并在技术支撑、核算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

曾贤刚教授发表题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路径”的学术报告。曾贤刚教授从生态产品的概念和特征入手,从政府、市场、“政府+市场”以及社会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不同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路径,并且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详细解释了各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具体特点和经验启示。

许文研究员发表题为“促进绿色发展的税制改革进展及其方向”的学术报告。许文研究员在回顾我国绿色税制建设进展的基础上,基于绿色税收收入分析了我国绿色税制的发展趋势,指出我国应该在保证宏观税负稳定的前提下将绿色税改作为增税的主要选择,同时重视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因成品油等化石燃料被替代所带来的税收收入减少问题。

孟秀祥教授发表题为“生物多样性资源管理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学术报告。孟秀祥教授从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征出发,引入生物多样性价值这一概念,指出生物多样性价值在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加强并实现生物多样性管理提供了具体建议。

以此次研讨会为平台,与会学者交流了与绿色发展以及“双碳”战略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新举措。本次研讨会不仅增强了环境学院师生对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及实现路径的理解,也促进了与会专家学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