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E 2019中国环境治理学术年会暨青年学者论坛 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07-202019年6月27日~29日,“PACE2019中国环境治理学术年会暨青年学者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和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PACE)共同主办,会议围绕“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从环境治理理论和方法、环境治理实证研究、中国环境治理机制和执法、环境社会治理创新、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全球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理论、方法、实践多维度探讨交流,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参加论坛。
28日上午,PACE2019中国环境治理学术年会暨青年学者论坛开幕式在逸夫楼第一报告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张象枢、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任勇、PACE理事会主席胡涛、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王华教授分别进行了嘉宾致辞和主旨发言。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奥兰·杨(Oran R. Young)教授、上海纽约大学的Dan Guttman教授、地球宪章国际秘书处的执行理事Mirian Vilela女士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围绕国际和中国的环境治理议题做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PACE名誉会长王华主持。
朱信凯副校长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他指出,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知名高等学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为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学术智慧和智力支撑,是中国人民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将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著名环境经济学家张象枢先生提出环境治理体系的概念内涵、当前的研究任务及环境治理体系的框架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华教授作了题为“环境社会治理与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旨发言。王华教授介绍了环境治理的概念与范畴,环境社会治理的概念、特征、主体和主要机制平台,以环境圆桌对话为例说明环境社会治理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指出我国当前环境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应更加重视环境社会治理,推动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任勇主任围绕中国绿色消费转型问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他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从体制和制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环境治理体系的改革,治理能力显著提升。而中国近年来消费规模持续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对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消费领域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系统绿色转型的重要问题,中国应高度重视并紧紧抓住当前绿色消费转型的窗口机遇期,大力推动绿色消费模式。
PACE理事会主席胡涛博士集中探讨贸易战对中国及全球环境的影响,分析了贸易和环境综合决策的必要性。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环境科学与管理学院的奥兰·杨(Oran R. Young)教授进行了题为“环境治理:行为机制与适应性问题”的主旨发言,指出在环境治理体系中,可利用多种行为机制来引导社会成员参与环境治理,包括基于规则、原则、目标、承诺、标准的综合治理体系。
上海纽约大学的Dan Guttman教授以气候变化、“一带一路”为例强调了中国环境治理体系的特色并指出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地球宪章国际秘书处的执行理事Mirian Vilela以“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地球宪章和区域协定”为题,介绍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的挑战,并以区域环境协定为例说明地球宪章作为一个指导性的理论框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性。
6月28日晚,会议举办晚宴及特邀报告,由北京未来创新中心CEO、PACE执行主任吴昌华主持,由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齐晔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发展与管理系主任石敏俊教授发表特邀报告。
齐晔教授介绍了中国能源转型及其治理变革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当前中国能源转型的发展趋势、意义及内在动力,指出中国能源使用正在脱碳和低碳化,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及绿色金融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能源转型。
石敏俊教授分享了题为“京津冀城市群的水资源约束”的相关研究,阐述了当前京津冀地区面临的水资源约束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措施,突出强调城市发展需要资源保障,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城市发展具有硬性约束作用;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促使用水需求增加,城市发展转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压力;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只能走结构优化之路。
在28日下午和29日上午,六场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分别就环境治理理论与方法、环境治理实证研究、中国环境治理机制及执法、环境社会治理创新、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全球环境治理等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9日下午,会议继续于逸夫楼第一报告厅进行,由主旨发言,特邀报告及圆桌论坛三部分组成。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进行主旨发言;世界银行高级投融资专家、PACE理事朱达、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PACE理事徐鹤、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高级环境专家及PACE副会长石正方、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及PACE副会长徐袁发表特邀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华教授、生态环境部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贾峰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王灿发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周宏春研究员及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徐鹤教授进行圆桌讨论。
赵英民副部长在主旨演讲中,首先肯定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加快推进环境治理创新和转型,推动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建议下一步工作中首先要对我们未来所处的意识背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一个历史坐标、两个检验标准和三个根本基础,同时提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迈向中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要搭建起四粱八柱,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根本基础。
特邀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庞军教授主持。
世界银行高级投融资专家朱达作了关于绿色金融的挑战区域和期限的报告,主要以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实践中具体遇到什么问题。他指出中国绿色产业市场具有严执法、大需求、高增长的特征,绿色金融资本市场具有债权为主、国际市场、融入标准的特征;他还从中国到世界、短期到长期的视角阐述了面临的挑战。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徐鹤教授发表题为“中国“一带一路”国家火电投资区位研究——基于环境规制视角”的成果汇报,主要探讨了在当前背景下中国火电行业“走出去”的原因,分析了东道国环境规制的严格程度对中国火电对外投资的影响,同时基于环境规制,探索中国如何在“一带一路”进行火电项目投资区位选择,并结合研究成果对中国火电对外绿色投资提供政策支持。
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高级环境专家石正方发表题为“绿色金融与环境社会风险管理”的报告,主要讲述金融行业如何推进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指出金融机构既可以是环境治理的对象,也可以是环境治理的一个主体,企业的环境社会风险会通过不同方式转移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推进银行绿色治理与环境社会风险管理评估。
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徐袁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例,分析了环境执法运动可对守法者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强调环境执法系统和战略应跟上新的合规监测技术。
圆桌论坛由王华教授主持,围绕会议主题“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讨论下一步的改进建议。王华教授进一步阐述了统治、管理、治理相关概念的区别以及环境社会治理在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中国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主任葛察忠研究员认为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包括主体、管理手段、制度安排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周宏春研究员从环境经济学角度讨论环境治理体制。PACE理事、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徐鹤教授强调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国情讨论。中国政法大学王灿发教授从环境法的角度阐述了对环境治理的理解。生态环境部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贾峰主任强调了环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平等性和互动性,并提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才能真正的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圆桌论坛后是现场问答,与会者对推进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下午6点,大会主持人王华教授宣布本次大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