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生态文明建设咨询服务中心成果展示系列二:环院团队勾勒朱子文旅生态溢价图景

发布时间:2025-04-22


3月17日至4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建设咨询服务中心(福州)在福建省福州市、南平市开展调研任务,探讨对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的技术与应用案例,形成了《GEP到VEP:生态文旅项目价值识别与实现—基于五夫镇朱子文化旅游案例》报告。该报告由生态环境学院师生团队历时一月攻关,聚焦“生态+文化”复合价值转化,首创“三元分解”核算模型,为生态补偿与绿色金融提供科学锚点,为全国生态文化型旅游区价值核算提供“人大范式”


转型之题:从荷塘到问卷的“价值追踪” 

VEP核算以“需求倒逼技术迭代”为突破路径。3月24日至27日,指导老师张诗卉带队深入五夫镇万亩荷塘、兴贤古街等核心区,通过“空间梯度对比法”,将五夫镇万亩荷塘划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为景观酒店,第二圈层为商业地产(民宿),第三圈层为古街(商业店铺),发现地价从荷塘中心向外递减规律,印证生态文化溢价效应。“生态不是背景板,而是定价要素。”团队成员沈琬钦在调研手记中写道。


团队成员调研手记

返榕后,指导老师张红亮组织专题研讨,重构VEP理论框架,提出“基础服务价格+文化溢价+生态溢价”三元模型,破解生态文化交织价值的分割难题。4月7日,指导老师赵浩带领团队在福州三坊七巷等点位发放50份问卷,运用“选择实验法”量化游客支付意愿,验证文化溢价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团队成员在朱子古镇实地调研

价值显题:文化驱动的生态增值图谱 

报告显示,五夫镇2024年GEP总值53.63亿元中,调节服务占比83.7%(44.87亿元),凸显“天然空调”生态功能;文化服务仅占2.2%(1.19亿元),但VEP核算揭示当地隐性溢价空间。2024年以来,结合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运营和朱子文化研学旅游,累计开展朱子文化研学活动、"朱子杯"象棋公开赛、环带青春跑活动等文化活动和赛事100余场次,研学人数达3.5万人。

项目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收益上,更体现在对自然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协同推进。“生态与文化的协同效应远超简单叠加。”指导老师张红亮指出。 团队建议在产业引导基金中设立“生态文旅专项子基金”,重点投资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文旅标杆项目,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 


生态溢价贡献度

技术破题:从“难以分割”到“精准计量”  

面对生态文化价值交织难题,团队从供给端、需求端两个角度构建VEP核算技术方案,并以五夫镇景观增值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基于生态要素在旅游价值形成中的主导程度、作用路径和价值实现机制,构建了适用于不同类型生态旅游项目的差异化VEP核算方法体系,将生态旅游项目分为三类:纯生态型旅游项目、生态文化耦合型旅游项目和生态服务支撑型旅游项目,并为每类项目设计专属的VEP核算方法。

“这套方法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价值变得可测量、可交易。”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克表示。目前,团队正基于核算结果完善设计技术方案,以期实现生态文化价值的精准评估与高效转化,推动生态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团队成果展示汇报

地方赋能:让文化活水浸润生态价值 

从荷塘畔的脚步到街头问卷,从古籍中的朱子语录到数据模型,这支团队以“解剖麻雀”的匠心,破解生态文化价值的“黑箱”。当五夫镇的莲香与墨香化作农户致富的真金白银,一条“以文塑旅、以绿生金”的路径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