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家治理现代化高端论坛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研究所分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4-12-26
12月15日上午,2024国家治理现代化高端论坛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工程学院揭牌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举行。15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工程学院和生态环境学院联合承办的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研究所分论坛在生态环境学院203会议室成功举行。论坛校外嘉宾有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董战峰、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司协调指导处三级调研员林笠、中华环保联合会技术推广与应用事业部主任闫武昆,校内嘉宾有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曾贤刚、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蓝虹。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心主任、国家治理工程学院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研究所所长昌敦虎主持分论坛。
本次分论坛围绕“推进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展开,旨在汇聚政府部门、学术界、企业界和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探讨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人大力量。
国家治理工程学院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研究所所长昌敦虎首先对到场的各位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国家治理工程学院的成立背景、发展目标和主要工作内容,强调了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研究所在培养美丽中国建设人才、服务生态文明决策、促进多方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阐释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贡献等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主题发言环节,中华环保联合会技术推广与应用事业部主任闫武昆深入剖析了我国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成就,通过翔实数据展示了各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显著成果,指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废处理等领域面临的挑战。他强调,生产流程效益分析在降碳减污的持续改进中具有关键作用,帮助识别碳交易与技术转型的需求差异,丰富碳足迹的应用场景。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曾贤刚指出,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对学科交叉融合提出了迫切需求,这也是国家治理工程学院设立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研究所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有必要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领域的培训工作。曾贤刚从治理主体多元化、手段市场化、工具创新化以及体制机制系统化四个维度,对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进行了全面梳理,识别出当前环境治理体系理论研究的空白点,对研究所的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司协调指导处三级调研员林笠从政府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际需求出发,指出政府部门参与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对治理理论体系的完善提出了现实需求。林笠详细介绍了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司的成立背景和工作领域,分享了当前在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领域开展实地调研取得的成果,从政策咨询和培训工作开展的角度强调了多学科、多部门协同合作的治理体系机制建设必要性,在公共机构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节能效益数据核算分析、能耗预算定额管理以及粮食节约等具体问题上,为研究所的发展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方向和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蓝虹指出,绿色金融与气候治理、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之间存在紧密而复杂的内在联系,在对绿色金融发展脉络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清晰展现了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从负面清单模式逐步向正面激励工具转变的历程。蓝虹深入分析了气候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绿色金融带来的发展机遇,总结了在气候与生态多样性项目中吸引投资的有效策略以及实现投资治理效果最大化的方法,探讨了绿色金融项目中气候治理与生态环境治理协同共进的创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万劲波强调环境治理战略目标和路径的确定需要扎实的研究和专业咨询支持,以提升专业能力,跟踪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问题,并形成影响广泛的解决方案。他强调,智库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肩负新使命,高质量战略研究与咨询必须要协同推进,战略预见力和洞见力在科学决策和有效实施中具有核心价值。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董战峰指出,当前生态环境与气候治理在政策顶层设计、构建统一环境治理市场、定量分析工具研发等多个领域存在研究需求。董战峰总结了包括环境治理成效量化工具挖掘与创新应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所未来发展策略和发展重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