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环境新闻 | 第三届JEEM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发布时间:2025-05-13

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EEM)期刊联合主办的“第三届JEEM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会议”,于2025年5月11日至5月1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此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为共话全球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论和生动实践、共谋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和绿色发展的稳步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深耕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专家学者齐聚中国人民大学,共同探讨气候政策、能源转型、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等前沿议题,研究在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的先进理论和生动实践,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智慧。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塔夫茨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德国汉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世界银行等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国际组织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

51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主任龚亚珍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庞院长表示,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中国规模最大、培养层次最为齐全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点,在过去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为我国环境经济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学术及资政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环境经济学专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指出,JEEM是引领全球学术前沿的环境经济与政策领域顶级期刊之一,聚焦于持续推动环境经济学在学术创新性、政策关联性与学科交叉性上的前沿探索,本次会议为国际环境经济学界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对话契机,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他强调,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将充分运用好会议成果,进一步加强与JEEM等国际顶尖学术平台的交流合作,整合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优势,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双向突破,为应对全球挑战和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提供多学科解决方案。


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生态环境学院吴健教授介绍512日会议的主旨演讲嘉宾。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农业与资源经济学系主任、JEEM特刊客座编辑吴俊杰教授作题为“Can a Developing Country ‘Grow’ Out of its Environmental Problems?”的主旨演讲,深入剖析了空间分散与集聚在驱动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长期关系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他以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理论演进为切入点,通过将污染嵌入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创造性地提出,环境质量和集聚经济之间权衡产生的空间效应是导致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表现为“倒U型”关系的新因素。他指出,企业在长短期内的迁移行为与空气质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这种互动关系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空间集聚模式。大城市的高污染水平促使企业外迁,而小城市则因此形成集聚效应。在此基础上,他通过实证评估了这一空间效应对空气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贡献。展望未来,企业的高迁移性与去集中化趋势对于提升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演讲为经历快速城市化经济体的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同时引发与会学者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克教授介绍513日会议的主旨演讲嘉宾。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加拿大研究讲席教授(环境、能源与资源经济学)、JEEM联合主编Erica Myers作题为“The Role of Buildings on the Path to Net Zero”的主旨演讲。她指出,能源效率提升、建筑电气化和大规模灵活需求是实现净零目标的关键工具。研究通过随机实验发现,按绩效支付改善工人激励、改进建模技术这两项激励措施可能大幅提高能源效率改造的成本效益,降低部署成本。她还指出,能源效率与电气化领域仍然存在许多重要且未解答的问题,期待领域内学者的未来研究对此做出贡献。 

学术报告与研讨

本次会议共设立12场学术报告,邀请了24位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学者积极互动。




1. The Illusion of Free Electricity: Household Responses to Solar Panel Program in Singapore



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系助理教授、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范明宣围绕新加坡太阳能电池板项目对家庭公用事业消费的影响进行报告。研究发现居民对太阳能项目经济效益的误解会影响用电量与用水量,且在低收入或原本水电消费较低的家庭中尤为明显。这项研究揭示,有效的信息传播在成功实施可再生能源普及政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农业与资源经济系教授、JEEM副主编Harrison Fell赞赏了该文章的贡献,并就研究中信息误解的具体机制展开了深入讨论。他建议从不同群体获取政策信息的异质性入手,通过潜在数据证实这一机制的存在。同时,他提出可从收入弹性的角度量化政策对居民行为的影响,并以此检验估计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

 

2. How Do Smallholder Farmers Adapt to Water Scarcity? Evidence from the Three Gorges Dam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长聘副教授刘冲围绕小农户应对水资源短缺的适应策略进行报告。研究以三峡大坝初期蓄水作为自然实验,发现该政策引发的水资源短缺会带来水稻产量变化,并归因于不同禀赋家庭对缺水问题形成的差异化适应策略。这项研究为理解财富限制在农民适应策略选择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见解。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赖汪洋副教授对文章的重要性表示肯定,并从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路径、水资源的短缺效应、家庭财富的衡量指标、同期政策的潜在干扰、贫困群体扩大种植规模的内在机制等方面,与汇报人进行探讨,并提出修改建议。


3. Coalitions in Climate Policy: Harnessing R&D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Emissions Reductions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叶慧颖报告了全球碳减排合作中R&D的促进作用。研究基于博弈论方法,提出了一种将减排合作与R&D相结合的激励机制(LEAR),从理论层面解释了全球气候变化联盟的形成,揭示了国家减排能力与LEAR有效性之间的战略互补关系,进一步验证LEAR在扩大合作规模、产生经济收益和额外减排成效方面的有效性。


德国汉堡大学教授、JEEM联合主编Andreas Lange肯定了文章的创新性,并就模型改进提出了建议,包括R&D外生性设定的合理性、结构性假设的普适性等。他还建议进一步考虑LEAR对非联盟成员的溢出效应,以及在缺乏转移支付机制的前提下,气候变化联盟是否仍能实现整体福利的最大化。同时,他指出有必要进一步强调模拟结果的现实意义。

 

4. Targeting Corrective Subsidies for Cost-Effectiveness and Equity: A Case for Differentiated Support for New and Existing Homes


英国阿伯丁大学商学院副教授Takahiko Kiso的报告讨论了如何针对正外部性设计合理补贴。研究构建了一个综合性框架,分解各类市场区隔的最优补贴,识别出影响优补贴目标的关键因素。此外,该研究以日本住宅太阳能光伏安装补贴的最优设计为例,揭示出差异化补贴策略对社会公平、补贴效率和整体社会福利的影响。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研究员、JAERE主编Nicolai Vladimir Kuminoff对理论框架提出了建议,指出可进一步从污染暴露角度出发,考虑补贴的公平性因素,并建议关注在非理想状态和动态环境下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影响。

 

5. (Re)Labeling and Preference: Evidence from Air Quality Standards and Housing Markets in South Korea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刘通助理教授探讨了重新标签化(Relabeling)如何通过改变公众认知与偏好,进而影响房地产市场。研究将韩国空气质量划分标准的变化视为准自然实验,发现该政策变化影响了房价和租金、空气质量,以及居民对清洁空气的边际支付意愿,揭示了重新标签化如何改变人们对风险的认知与偏好。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尤炜助理教授对研究中详实、恰当的数据集和文章的写作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建议突出政策冲击将影响公众对清洁空气的边际支付意愿这一研究结论,充分考虑政策促进空气质量提高的其他潜在机制,并建议深入探讨房价的长期变化与空气质量标签的短期影响。


6. When Water Flows Uphill: How the SNWD Reshapes China’s Land Markets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辰宇围绕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如何重塑土地市场进行了报告。研究基于南水北调工程在县级层面的数据,评估了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土地市场的影响,探讨了该政策对周边土地价格的资源驱动效应,揭示了跨区域水资源配置机制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主任龚亚珍教授对文章的重要性表示高度认可,提出可以进一步明确对照组设计及匹配过程中使用的协变量。同时,她还就时间断点回归的实证策略提出了改进建议,指出需要进一步考虑其他可能影响生态修复、进而作用于土地价格的政策因素。


7.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Renewable Energy: Evidence from Coal Mining-Induced Deforestation and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杨琳助理教授探讨了可再生能源部署对减少森林砍伐和缓解空气污染的作用。研究发现,煤矿开采会带来森林面积和PM2.5浓度变化,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能够有效减缓森林砍伐并抑制空气质量恶化,并可能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为推动能源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益启示。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加拿大研究讲席教授(环境、能源与资源经济学)、JEEM联合主编Erica Myers指出,电力供给与需求存在地理分布差异,建议考虑在更高的地理层级进行聚合分析。同时,她还建议通过结合全国范围内的森林砍伐情况和典型可再生能源的装机规模,更全面地理解实际影响。

 

8. Steering Adaptation: Heat, Driver Performance, and Cost-Sharing in Heavy-Duty Transportation


香港理工大学会计金融学院丁文治助理教授围绕极端温度对重型运输行业中驾驶员表现的影响以及驾驶员的适应行为进行了报告。研究发现,暴露于极端高温会影响危险驾驶行为和生产率,导致重大安全风险和经济损失。同时,个体承包商比公司雇员更容易受到高温影响,突显了劳动合同安排对个体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重要影响。


美国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学与政策教授、戴森应用经济与管理学院肯尼斯·L·罗宾逊讲席教授、中国经济研究院创始人及主任李善军对文章的创新性给予高度评价。他通过经济学理论图形进一步阐释了个体承包商和公司雇员形成差异化适应策略的原因,并对交通外部性和潜在解决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9.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Markup, and Price: Evidence from China’s Paper Industry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尹海涛教授讨论了环境规制对市场势力和价格的影响。研究以中国造纸行业的水污染监管为例,发现环境规制趋严削弱了市场竞争,使存续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且存续企业的市场势力、成本加成率、环境规制的边际成本等因素将共同影响产品价格。这项研究强调了评估环境规制对消费者福利影响的重要性。


美国康奈尔大学查尔斯·戴森应用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JEEM联合主编赵金华教授肯定了选题的重要性,建议进一步探讨导致监管后成本加成率变化的因素,例如造纸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省份之间不对称的市场势力等,并考虑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等生产运营转型的可能性。


10. Coal Phase-out in a Second-Best Setting: Evidence from China’s Winter Heating Ban


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小组经济学家宋若梓展示了不健全的行业政策和价格扭曲对减煤降碳成效的削弱作用。研究从价格扭曲的视角出发,发现中国煤改气政策并未有效减少煤炭消费,引发的天然气价格冲击增加了总排放量,反而带来显著的碳排放泄漏。这项研究揭示了纠正市场扭曲在提升煤炭淘汰政策有效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邢剑炜建议,可以进一步量化煤炭反弹效应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同时加强该机制的实证检验。关于煤炭消费的价格弹性,他还提出价格比的变动可能更多受供应短缺程度及政府干预的影响,而不一定代表市场的真实价格弹性。

 


11. State Capacity and Wildfire Mitigation: Evidence from State-led Forest Conservation in China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榕副教授的报告评估了国家能力提升在中国公有林野火防控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国有林场制度改革显著降低了森林火灾的发生率和蔓延程度,产生的公共收益远超防火支出节省和政府补贴投入,揭示出加强政府财政和监管能力能促使环保政策产生更加可观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农业与资源经济学系主任、Resources for the FutureRFF)高级研究员、JEEM特刊客座编辑吴俊杰教授对研究问题与写作质量给予高度评价。他建议提供更多关于国有林场制度改革的政策背景,且鉴于泊松回归模型存在较多限制性假设,可尝试使用其他模型进行估计。

 


12. Trade and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World Market Integration


香港城市大学黄汉伟助理教授围绕国际市场准入影响污染的渠道进行报告。研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与企业数据,发现出口企业降低了污染排放,但出口需求提高导致燃煤电厂周边的空气污染水平上升,下游企业的出口需求冲击促使上游供应商降低污染排放。这项研究揭示了中国依赖煤电厂的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导致了污染排放的增加。


美国塔夫茨大学经济学教授、图卢兹经济学院和CESifo研究员、JEEM联合主编和JEDC副主编Ujjayant Chakravorty赞赏了论文写作的完整性。他建议进一步明确政策实施的关键时间节点,并关注各省份及不同时期的异质性问题,同时指出企业选址可能也是空气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闭幕致辞


513日中午,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农业与资源经济学系教授兼环境与资源经济政策中心副主任、JEEM联合主编Roger H. von Haefen作闭幕式致辞。他首先感谢了全体汇报人与评议人的高质量报告和研讨,并高度评价了会议组委会、学院老师与学生志愿者的组织工作。他建议,各位汇报人基于会上的研讨与建议对文章进行改进,并对未来JEEM期刊与中国的合作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