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活动回顾:中国人民大学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五十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1-17

 

 

2025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主办的“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五十讲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关村校区和通州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讲坛邀请美国罗德岛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终身教授刘鹏飞作题为“新能源设施发展中的经济与环境外部性”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昌敦虎教授主持会议并首先致辞,代表学院对刘鹏飞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期望师生通过本次讲座加深对新能源发展与环境经济学前沿问题的理解。

刘鹏飞教授首先梳理了其在农业经济、能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交叉领域的长期研究,并提出新能源设施发展中经济与环境外部性评估的需求。他指出,当前新能源设施建设飞速发展,但新能源并非“只有好处没有成本”,其在改善空气质量、促进减排的同时,也会通过景观改变、用地竞争、安全风险等渠道对生态系统和地区经济产生复杂的外部性。因此,系统识别和定量评估新能源设施的经济与环境外部性,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的重要前提。



围绕这一问题,刘鹏飞教授介绍了其团队构建的研究框架,通过分析居民和市场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把原本难以直接观察的环境影响转化为可度量的经济量,同时利用房价、农地价格等市场数据,结合大规模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比较细致地识别风电场、大型光伏电站、电动车充电站、CCUS 项目、高压输电线路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他以美国大规模光伏电站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通视分析(visibility analysis)结合事件研究法,将集中式光伏电站“看得见/看不见”的差异和土地价格变化联系起来。研究结果表明,光伏电站在一定范围内会抑制周边住宅房价,却显著抬升附近农地价格,反映出现实拆迁预期和土地用途转换预期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刘鹏飞教授进一步介绍了研究团队基于美国加州房产交易与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数据开展的电动车充电设施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布局充电站不仅可以提升周边房产价值,还通过推动电动车普及、改善局地空气质量,在经济与环境维度产生协同收益。在其他新能源基础设施外部性的研究进展中,刘鹏飞教授以“新能源设施外部性的经济估值”为主线,强调在统一框架下对不同类型新能源设施的正负外部性进行可比分析,为政府在选址、补偿与监管上的政策设计提供量化依据。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围绕报告中展示的房价与距离关系图、事件研究结果等,就模型设定、数据构建和识别策略等关键问题与刘鹏飞教授展开了深入交流。大家重点讨论了如何在具体模型中区分外部性效应与土地用途变化带来的供给冲击,在统一框架下处理不同设施、不同区域异质性效应的具体做法。围绕房产税和房地产市场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制度差异,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差异对模型可移植性和结果解释所带来的约束,并讨论在新能源布局中如何综合纳入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刘鹏飞教授结合具体研究案例,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并分享了研究团队在数据获取、指标构建和与政府部门合作中的学术研究经验,也鼓励同学们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学实证研究。





 



在点评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梅应丹副教授对刘鹏飞教授的报告给予高度评价。她用“统一框架、扎实数据、严谨识别、紧扣政策”四个关键词概括了本次报告的特点,并指出:一方面,该系列研究沿着外部性识别——定量评估——政策含义的逻辑链条展开,充分展示了基于房价和土地市场数据的分析框架在新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潜力;另一方面,也为在我国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启发,即在更重视制度差异和市场特征的前提下,推动环境价值评估在生态系统服务核算、国土空间规划和新能源布局中的深度运用。她鼓励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背景和重大实践转化为具有可读性的国际“新故事”。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十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近200名师生和研究人员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了本次讲坛。



明德环境学术讲坛同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