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中国人民大学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四十八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15
2025年10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主办的“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四十八讲以线上线下结合、中关村校区与通州校区同时进行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讲坛邀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陈诗一教授作了题为“推进企业碳交易和投融资 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学术报告。中国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首先致辞,代表学院对陈诗一教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表示诚挚感谢,并对参会师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提出了殷切期望。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昌敦虎教授主持。
首先,陈诗一教授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目标提出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梳理。他指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能源消耗与工业活动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国际社会亟需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共同应对气候危机。在此背景下,中国主动提出“3060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与担当。陈诗一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已明确具体量化方向:到2035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需较峰值下降7%至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需提升至30%以上。这一系列目标既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相衔接,也为中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划定了清晰的时间节点与行动框架。
基于此,陈诗一教授分析总结了中国碳中和面临的现实挑战,他强调,工业部门是当前碳减排的关键领域,必须通过“能源转型+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推动工业领域深度脱碳。结合研究团队相关预测模型结果,陈诗一教授指出,工业碳排放需在2030年后进入急剧下降通道,而非化石能源占比需从当前的约20%逐步提升至80%。这一过程不仅需要突破清洁能源替代、能效提升等技术瓶颈,还需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构建与碳中和相适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就碳中和的支撑保障机制而言,陈诗一教授重点阐述了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的协同作用。他认为,技术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驱动力”,需重点攻关清洁能源替代、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关键技术,为各行业脱碳提供技术选项。从资金保障角度来看,中国实现碳中和预计需要超过300万亿元的巨额资金支持,而绿色金融正是破解资金难题的重要抓手。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工具,绿色金融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低碳领域,既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体现了政府在战略引导、标准制定中的调控作用,形成“政府+市场”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接下来,陈诗一教授分析了中国碳市场的运行现状与优化方向。他表示,中国碳市场自启动以来已平稳运行四年,为碳减排提供了市场化定价机制,但当前碳价偏低、覆盖行业有限等问题仍需通过制度完善加以解决。由其科研团队参与研发的“复旦碳价指数”,能够为企业碳资产管理提供精准的价格参考,助力企业提升碳成本管控能力。同时,他建议将企业碳资产管理纳入财务报表体系,并建立碳信用评级制度,为转型期企业提供差异化融资支持,推动碳资产成为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陈诗一教授重点讲述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情况。自2021年起,国家启动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共确定了23个地区。四年来,各试点地区在探索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成效逐步显现。为系统评估这些试点地区在近两年至四年间的实施成效,陈诗一教授科研团队构建了一套气候投融资效率评估方法,并配套建立了政策评估系统的统计指标体系。
在交流讨论环节,多位师生围绕报告核心议题展开热烈互动。现场提问聚焦“反内卷”与产业低碳竞争的平衡关系、政府与市场在碳减排中的职责划分、气候金融与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差异及协同路径等关键问题。陈诗一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与国内外实践案例,逐一进行了细致解答,现场气氛活跃,思想碰撞频繁,为参会者带来了多维度的学术启发。
在点评环节,昌敦虎教授高度评价了陈诗一教授精彩的学术报告,指出中国的绿色金融、碳金融不仅仅是为实现特定减排目标的金融产品或市场手段,更具备显著外溢性与全球责任感,正如中国自主贡献目标所承载的,其不仅服务国内绿色低碳发展,更有力助推全球低碳转型,重塑了金融工具的社会责任内涵;此外,绿色金融和碳金融并非局限于单个项目的资金支持,而是依托产业上下游联动与技术创新关联,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系统性支撑,凸显“发展导向”的核心价值;最后,在碳中和的资金体系中,绿色金融和碳金融是衔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手段的关键中介机制,能有效串联政府资金、社会资本与碳交易、排污权交易体系,形成协同合力,陈诗一教授研究团队的相关成果为这一机制落地提供了实践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健教授对本场报告进行总结,她认为陈诗一教授将碳中和与绿色金融这一宏大且知识密集的领域清晰勾勒出实践路径,让在场听众高效获取核心知识、深受启发,对陈诗一教授的精彩分享致以诚挚感谢。同时提及,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始终致力于中国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亟需多元视角、多维度探索与跨领域智慧融合,为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注入更多力量。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十余所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师生及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讲坛。
明德环境学术讲坛同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