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中国人民大学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四十九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1-04
2025年11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主办的“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四十九讲以线上线下结合、通州校区与中关村校区同时进行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讲坛邀请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青藏高原研究院副院长、环境智能交叉研究中心主任刘永教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作了题为“流域治理的智能化决策:从‘精准治污’到‘三水统筹’”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昌敦虎教授主持会议并首先致辞,代表学院对刘永教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表示诚挚感谢,并对参会师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提出了殷切期望。

首先,刘永教授回顾了中国流域环境治理的三大发展阶段,即从末端污染控制到质量提升与风险防控、直至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国流域环境治理也逐步迈向成熟。在分析当前核心挑战时,刘永教授指出,关键在于总量控制与水质改善的非线性关系,尤其当水质达到较高水平后,进一步改善的难度显著增加。
基于此,刘永教授提出河湖治理需进行“三水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他指出,“三水”统筹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以水资源循环平衡为基础、以水环境质量提升为保障、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有机整体。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河流物质通量变化,需兼顾丰度与结构均衡、赋存与功能协同、时间与空间统一。

以滇池治理为典型案例,刘永教授研究团队构建了 “工程-片区-排口-河道-湖体” 五级模型体系,通过精细化调查与监测,评估了重点工程排放量削减和水质效益。基于模型分析,团队筛选出9条关键入湖河流作为重点控制区域,为滇池治理提供了可落地的技术方案。
刘永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团队构建的流域四级优化调度体系。该体系以 “湖库-水系-流域-区域” 为层级,层层嵌套且目标各有侧重,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多层级协同,既解决局部水质达标、生态用水保障等具体问题,又实现全流域水资源保障率的整体提升。最后,刘永教授总结了流域治理研究的三大特点:宏观与微观的融合、“厂-网-河-湖”一体化、多维协同。他表示,流域治理涉及防洪、水质、水量、水位等多重目标,需在多目标间找到平衡。

在交流讨论环节,多位师生围绕报告核心议题展开热烈互动。现场提问聚焦流域治理的成效评估、河流物质通量之间的关联、个人用水排水行为的不确定性处理与量化分析等关键问题。刘永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与实践案例,逐一进行了细致解答,现场气氛活跃,思想碰撞频繁,为参会者带来了多维度的学术启发。

在点评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沈大军教授高度评价了刘永教授精彩的学术报告。他指出,水资源管理通常历经“资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三个阶段,而我国当前正进入侧重水生态修复的新时期,“三水统筹”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协同解决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问题。沈大军教授总结了本次报告的三方面核心内容:一是流域智慧治理中基于数据和模型的智能决策新范式,这代表了环境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二是水动力学、水资源、水环境与调度配置等多模型的要素综合与尺度耦合,应用成效显著;三是以滇池治理为例,相关模型和成果不仅科学评估了历史工作,更为未来治理重点提供了优化方案,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关键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对本场报告进行总结,他认为刘永教授的研究系统深入、卓有成效,展现了如何将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于解决具体环境问题,同时紧密结合前沿科技不断发展。随后,他寄语在场同学通过参加高端学术讲坛开拓学术思维,亲身感受环境学科丰富的内涵与不断扩展的外延,关注研究领域内的前沿方向,从而激发研究兴趣。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上海大学、唐山市环境规划科学研究院等十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近200名师生及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讲坛。
明德环境学术讲坛同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