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成功牵头主办COP30官方边会:以开放透明的气候数据基础设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合作
发布时间:2025-11-19

全体会议嘉宾合影
2025年11月18日,在巴西贝伦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次缔约方会议(COP30)期间,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牵头主办,中国气象服务协会(CMSA)与 Actions Vitales pour le Développement Durable(AVD)联合主办,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提供支持,新京报与贝壳财经担任媒体合作伙伴的COP30官方边会“构建开放透明的气候数据基础设施:加速全球碳中和进展”成功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助理教授张诗卉主持,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和青年社群的多方参与,呈现出科学、政策与实践之间的深度对话。

李高副部长致辞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COP30中国代表团团长李高发表开幕致辞。他强调透明度在落实《巴黎协定》中的核心作用,指出中国通过全国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数字化 MRV 体系、碳足迹管理体系和气候风险评估框架,不断提升气候行动的可衡量性与可核查性。他表示,在全球供应链、融资和规则环境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加强开放与合作,特别是在数据、工具和能力建设领域,对于实现有效减排和推动公正转型至关重要。
随后,主持人向现场来宾转达了前 UNFCCC执行秘书Patricia Espinosa 因行程冲突未能到场的歉意及其对会议的美好祝愿。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发表致辞,强调气象数据和气候服务在国家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基础性作用,包括对灾害防范、极端天气应对和适应行动支持的重要价值。他指出,加强全球气象信息共享,是提升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韧性的重要方向。

许小峰会长致辞
在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灿介绍了《2025年全球碳中和进展评估》的核心发现,这一研究已连续多年发布,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作为核心参与单位之一,在指标体系、数据分析和场景评估等部分发挥了关键作用。随后,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国际气候雄心高级研究员、黎巴嫩国家NDC谈判代表 Jamal Srouji 随后分享了最新的《State of Climate Action》报告。他梳理了全球脱碳的年度进展,指出当前各国距离实现《巴黎协定》下的2030年目标仍存在显著差距,并介绍了WRI在NDC实施监测方面的最新进展。


王灿教授和Jamal Srouji分别做主旨报告
圆桌讨论呈现了数据、政策、全球南方与青年视角的多维对话。WRI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指出,全球与中国的转型都聚焦于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关键领域,进展追踪既要看减排量等结果指标,也应关注政策执行、技术成熟度等过程指标,同时必须充分尊重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与结构差异,推动本地化路径落地。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Future Earth 全球秘书中心(中国)主任董文杰强调,数据鸿沟本质上是执行与行动的鸿沟,完善气候数据基础设施是一项跨越多个COP的长期工程,需要持续强化跨部门、跨学科的协作。出生于贝伦、长期在中国工作的 BellaTerra Consulting CEO Tess Isabel Nepstad Antunes 提到,许多全球南方国家正从中国的能源转型和数据体系经验中受益,南南合作在缩小数据与执行差距方面至关重要。加纳ACE谈判代表、加纳环境保护局的 Kassim Hussein 指出,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数据不足、机构能力有限和融资不稳等挑战,气候数据只有真正用于政策制定和实施才具有价值,亟需长期稳定的国际伙伴关系。青年代表周全分享了“气候一代+AI一代”的行动思考,强调青年在AI赋能的数据创新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需关注隐私与伦理问题,推动负责任的数据使用方式。

圆桌讨论环节
会议总结指出,在全球气候治理从“目标共识”迈向“实施加速”的关键阶段,加强透明度建设,依托科学数据、国际合作和青年创新,将成为未来推动全球减缓与适应行动的核心动力。

会议现场
作为牵头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负责边会的整体策划、国际对接、内容组织和青年参与机制建设。学院将继续在气候透明度、政策评估与数据治理等方向深化研究,与国内外伙伴一道,为构建更加公平、透明、协同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